80年代中期,上下川岛开始着手开发海滨旅游,走在国内旅游发展的前端,成为炙手可热的海滨旅游地,甚至一度成为台山市的形象代名词。许多人听过上下川,但却不知道它们坐落在台山市内。伴随国内海滨旅游地的不断崛起,上下川岛上老旧的设施、单一的产品、闭塞的交通使其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知名度及市场影响力日益下滑。初期以上下川岛为重中之重的旅游发展模式,让人们忽视了台山其他原真的自然及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均处于“藏在深闺无人知”的状态。一方面是品牌性旅游产品竞争力日渐衰微,另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资源挖掘和空间整合,台山的旅游发展将何去何从?
2015年1月,大地风景华南院中标《台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项目,承担起了这项关系到台山市未来旅游发展的重大任务和使命,为台山旅游最终发挥出其真正实力出谋献策。
一、 以“全域旅游”理念助力资源整合
全域旅游是指将行政区当作旅游区,全部区域一体化发展旅游,将目的地作为一个大的景区,各行各业积极融入其中,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吸引物要素,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目前,全国共有90多个区县市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全域旅游从概念理论真正走向了实施。
层峦起伏的山林、悠悠流淌的河水、阡陌交错的田园美景,共同构建起台山旅游的生态基地。碧波海湾、侨乡风情及淡水温泉则成为台山旅游的品牌特色。纵观全域,台山每一处都有景可观、有点可玩,从全域旅游视角出发,台山的旅游资源具有广、特、优、丰四大特点。
规划组根据全域旅游的八项总体要求,从台山实际情况出发,重点选取7处特色不一的“全域旅游”发展试点,树立全域旅游发展标杆,“以点促面”推动台山全域旅游大发展。此外,根据实地考察与交通接驳系统现状,推进全域7大慢行系统建设,通过慢行系统串联全市核心旅游节点和公共休闲、度假场所,形成全城休闲的整体氛围。
二、 以“侨乡台山”理念挖掘文化特色
清乾隆十五年(1750),台山便有“往海洋”的记载。道光年间,由于台山人地矛盾日益凸显,生计越发艰难,许多台山人只好离妻别子,乘船奔赴世界各地谋生赚钱。工商业先驱陈宜禧、广东音乐启蒙者丘鹤俦、前任清华学校校长温应星等正是台山旅居海外众生中的佼佼者,他们把家乡的文化在异国发扬光大,又将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带回国内。台山目前遗存的侨乡、桥圩、侨村及生活方式皆折射出与西方文化碰撞结合而产生的文化记忆,正所谓“全球经验、本土智慧”。台山“侨乡文化”的主要载体可分为侨乡历史城区、桥圩及侨村,具体内容详见下表:
本规划综合考虑台山侨乡资源的分布及保存情况,针对上述三种资源类别选取若干个片区作为“侨乡台山”战略优先旅游发展据点。针对性地提出侨乡文化资源的主要利用模式,包括文化遗产利用型、文化记忆复原型、文化主题演艺型、度假空间营造型等。此外,充分利用汀江、新宁铁路这两条水路通途,以重点侨乡文化村落、慢行系统、节事活动等形式重新构建起这两条文化走廊,串联起台山充满历史回忆的侨乡精华。
三、 以“海丝台山”理念再塑滨海魅力
作为江门市域内唯一拥有海域的台山,远在宋朝时期,其对外贸易和交往就已经十分活跃, 属于南海航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而川岛地区是商船的必经之地,并被葡萄牙人称之为“贸易之岛”。成为葡萄牙对华贸易的最早据点,并早于澳门城的兴建。近代台山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浓郁的商业氛围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台山是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的海洋文化及贸易文化对台山的城市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丝路旅游上升到国家高度;泉州、广州、宁波等九座城市实行捆绑式审议方案;2015年,国家旅游年主题正式确定为“美丽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年”。国家及地区落实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为“海丝台山”的建设迎来新机遇,通过深入挖掘和创新利用台山海丝资源,主动融入到与其他地区、地域的旅游合作之中,再塑台山滨海魅力。
该规划摒弃了遗址遗迹纯观光的旅游发展模式,创新性提出“文化海丝”、“休闲海丝”两大统领主题。在对原有的历史遗迹及相关资源进行保护的同时,结合现今旅游发展新趋势,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植入到相关的旅游产品中,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延伸和展示,提升海丝旅游的可观性及可玩性。
在项目策划上,划分为基本层次、提高层次及专业层次,分别针对大众观光产品、休闲度假产品及专业体验产品。大众观光产品主要面向一般的大众游客,包括博物馆、旅游节庆活动等产品。休闲度假产品以主题度假村、特色村落及主题公园等为主,将海丝文化融入其中。专业体验产品面向海丝研究爱好者,主要开发仿古商船、水下考古、文物研究及论坛等产品。
作者:危薇
来源:大地风景华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