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地时间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西雅图出席第三届中美省州长论坛并发表讲话,当天晚上(北京时间23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办的欢迎晚宴并就中国国内相关政策及中美关系发表演讲,当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提到美国文学名著时,晚宴的气氛中多了一份基于人性的感怀。这份感怀虽然仅仅是瞬间划过,却悄然化解着中美关系的坚冰。
中国方案里的旅游共识
当今世界,中美关系无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冲突,则世界动荡,中美友好,则世界太平。
习近平提及美国文学名著仅仅是外交手段中的一个“引子”。与这个“引子”相对应的,是习近平抛出的“中国方案”。这个方案好比是一副标本兼治的中药,为当下的中美关系乃至世界治理格局找到了一条“曲径通幽”之道。
方案中提到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四大工作:正确判断彼此战略意图、坚定不移推进合作共赢、妥善有效管控分歧、广泛培植人民友谊。这四大工作为两国关系的当下和未来指明了方向。操作性强、实效性强、共识度高。其中,广泛培植人民友谊是“中国方案”中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亮点。这个亮点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经济利益的矛盾,赋予了中美关系普世的人性光辉。
透过习近平的中国方案,我们能够感受到“旅游共识”正在成为重构世界治理体系的纽带。
1、基于世界经济的旅游共识
中国经济虽然面临下行压力,但一年的增长量仍旧相当于全球经济增长的30%,如此庞大的经济增量使得中国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发动机。这就意味着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必须从中国这个“发动机”中寻找答案。
纵观当今世界,寻找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迫切性越来越明显。从发达国家来看,日本的经济非常低迷,增长潜力预计仅为0.5%,欧洲经济也堪忧,德国甚至开始面临难民问题。从新兴国家来看,巴西的增长为-2.5%,南非同样是负增长,印度的经济增长则受到体制局限的巨大制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世界经济何去何从?要回答这个问题,必然要把目光转向中国。于是,我们看到了两个国际性的旅游大会先后决定在中国举办。一个是2017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大会;另一个是2016年5月的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这样国际性的旅游会议把会址选在中国,实际上体现了中国旅游对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重要性,表明了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中的重要共识。而这个共识也正是习近平在“中国方案”中强调旅游的第一大背景。
2、基于中美关系的旅游共识
旅游业进入国家顶层设计话语体系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实际上,从这一点来看,中美两国有着心照不宣的默契。早在2012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发布了《国家旅游发展战略》,将建立国家层面的旅游管理机构,统筹协调全国旅游行业发展。同年,中国国家旅游局与美国商务部达成了中美旅游合作的意向并商讨了具体方案。三年后的今天,习近平主席访美前夕,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又先行赴美探讨中美旅游合作事宜。以上事例说明中美高层都把旅游作为了国家顶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以旅游为纽带,实现高层之间的友好互动。
从经济层面来看,旅游也是中美两国经济合作的重要增长极。统计表明,自2007年中美省州旅游局长合作发展对话会议机制正式建立至2014年的8年时间里,中美旅游交流规模总量超过2500万人次,年均增幅达7.6%。未来,借“中美旅游年”之机,中美旅游交流规模也将实现新突破。
从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中美两国旅游合作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必然要求。这也是习近平在“中国方案”中强调旅游的第二大背景。
中国方案里的旅游新使命
一、旅游业在全球经济再平衡中的新使命
1、新旧产业体系调整交替,旅游业新使命犹如寒冬腊梅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新旧产业体系调整交替阶段,旧的产业体系逐渐衰退,新的产业体系逐渐兴起。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发电是-2%,水泥-3%,钢铁勉强正增长3%。与传统产业体系的衰退形成对比的是互联网、金融服务、物流、旅游等新兴产业体系的逆势增长,在GDP占比中,服务业占据了半壁江山,并逐步成为驱动城镇化的重要引擎。
在新旧产业体系调整交替的过程中,在服务业驱动的城镇化进程中,旅游业的表现尤为抢眼,李金早用寒冬里的腊梅形象地比喻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大好形势。
2、中产阶层需求结构引发共振,旅游新使命植入顶层设计
作为寒冬里的腊梅,中国旅游业不仅香飘神州,其魅力也感染着大洋彼岸的美国。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人均收入水平接近的国家之间往往会形成需求结构的重叠,这样的需求结构重叠将使得两国市场形成相互激发的正能量。
目前中国中产阶层超过3亿,再过5年,中产阶层将突破6亿。这6亿人口的需求结构将与美国中产阶层的需求结构形成高度重叠,二者相互激发,必将促进中美贸易投资快速增长,帮助两国实现经济发展的平衡与可持续。
而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业对中产阶层的催化作用是最大的。在“旅游+互联网”的新经济生态圈中,大量微观市场主体的成长将不断充实中产阶层的队伍。由此看来,以中产阶层为纽带,旅游业这株腊梅将香飘世界,带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实现共振,带来中国旅游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体系中,拥有了更高的话语权。
二、旅游业在全球外交再深化中的新使命
此次在西雅图演讲中,习近平把“广泛培植人民友谊”作为“中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强调“国家关系归根结底是人民之间的关系”,这表明在国家顶层设计语境中,人民意愿是国际关系的核心词。中美双方还达成了在2016年举办“中美旅游年”,各省州应该在教育、旅游、体育、青年等广泛领域开展交流合作的意愿。
这意味着未来的中国出境游将不仅仅是推动对外贸易的力量,也将成为“民相亲、心相通”的主要通道。实际上,对旅游所承载的“民相亲、心相通”的价值,是高层政治交往中的共识 。此次中美两国友好交往的功臣基辛格在致欢迎辞时也提到,“化敌为友将是这个时代重要的课题!”“旅游是和平的使者”。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也在多个场合强调,人文交流既是“探路者”,也是“铺路者”。李金早在阐述旅游+理论时,也指出,“旅游作为增进民间交往,促进民众感情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国家外交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内外实践表明,旅游外交具有很强的弹性,灵活多样,植根于民众。在双边关系良好时,旅游交往可以成为发展国家关系的加速器;在双边关系不畅时,旅游交往可以成为改善国家关系的润滑剂;在双边关系尚无正式外交关系时,可以先行开展旅游交往,使民众交往成为国际关系正常化的导航器。”
未来5年,预计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商品,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将超过5亿人次。这意味着,以出境游为载体,中国将展开一场规模庞大的“国家旅游公关”,而人民将是这场“国家旅游公关”的主角,通过人民来展示国家形象、传播国家文化、影响国际政治。
三、旅游业在全球命运再融合中的新使命
当地时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西雅图出席第三届中美省州长论坛并发表讲话,讲话中指出:我们将着力实行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方面,我们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比如,我们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设立4个自由贸易试验区,采取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在北京市开展金融、旅游、医疗等6个服务业领域对外资开放试点,等等。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国内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我们将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国内各地区拓展对外合作搭建平台。比如,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云南是“一带一路”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一带一路”欢迎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积极参与。这些措施将为中美地方合作创造机遇。
这段话实际上不仅仅讲给美国听,也是讲给全世界听的。习近平这段话是在告诉全世界:中国改革和开放的决心不会动摇,融入世界发展格局的决心不会动摇。
目前来看,一带一路和自贸区是中国实行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性布局。在一带一路和自贸区战略布局中,旅游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既是政治先行者,也是经济先行者,也是文化先行者。作为政治先行者,通过推动区域旅游交流与合作,建立旅游合作交流机制,实现基于制度层面的政治信任感;作为经济先行者,通过建立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实现基于利益层面的经济生态圈;作为文化先行者,通过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交往,实现基于命运共同体层面的文化融合力。
作者:吴必虎、张栋平
来源:大地风景旅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