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体育小镇在各地火热建设中,但建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如果只有硬件没有软件,小镇的兴奋点不多,人气不旺,还是活跃不起来。有的小镇只有赛事、活动,却缺乏相应的软件规划和运营,这样的小镇能持续生存吗?我们请到大地风景文旅集团旗下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杨朝睿为大家解惑。
核心在于运动休闲
讲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有个概念需要要澄清一下。一方面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打造体育产业。另外一方面,其实全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除了上海和北京有一些体育产业已经形成)和国际上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出台了两个政策,支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第一个政策是在2016年出台的,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出台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去申报特色小镇。但是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政策是国家体育总局在2017年出台的《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政策原文),这是由国家体育总局提出来的,截止到2017年,已经有96个(→具体名单)小镇挂上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名号。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国家从运动休闲体育层面上,从原有的举国体育在向全国体育发展,以前是重视金牌数、运动员,现在更多的是关心全民素质。
当国家GDP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旅游和体育、健康、康养渐渐被大家所关注。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在人们在满足经济需求后,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大。有一个数据可以说明这种关联,在西方发达国家,25%的人均收入是花费在体育和体育相关的事情上,比如买装备、去滑雪、参加马拉松等比赛。
而我国现在的平均水平只有5%。虽然我国现在的GDP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弱,但是人均GDP是相对比较低的。而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包括一部分的二线城市,其实人均收入相对都是比较高的,但它的体育支出还是非常低,这其实是我们面对到的一个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是,现在大家在做体育运动休闲小镇的时候,容易把这个小镇做成了一种体育赛事小镇,或者说叫体育活动小镇,这和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其实是有脱节的。
问题在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它是以全民化参与体育运动,来拉动体育产业,用体育产业来实现包括健康产业等一系列外沿产业的拉动。“核”是运动休闲而不是赛事活动。现在很多地方往往喜欢引入赛事,像F1、滑雪的赛事,现在很多地方包括张家口、长白山,他们做了很多种专业的雪道。
并不是说这样不好,但是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角度来,它其实有很大的问题。问题有两方面,一方面很多赛事的设施、赛道一上来,都是想往国际赛事级别来去做。这种投资量是非常大。而老百姓参与的时候,他们的需求量其实没有那么大。那么这个资金的缺口,就得从其他地方去补充。有的靠地产,有的靠当地政府。无论是PPP模式也好(当然现在的PPP,国家也出现了往回拉的趋势)还是从政府税收也好,都要贴补很多的资金进来。这个时候很多的政府就会面对一种进退维谷的状态。一方面,大家都觉得体育是一个很好的药,又是朝阳产业,又是健康产业,又对老百姓有好处,我们愿意做。
另一方面谈到投入,没有回收是大家都比较担心的,怕给自己加一个包袱,后头的发展容易受到限制。这两方面的矛盾使得现在很多地方在开展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时候,更多的是把运动休闲特色作为一个名号、作为一个活动、作为一个宣传、作为一个品牌在拉,而不是作为一个产业在拉,这其实是真正特别麻烦的一个事情。
落脚点在于规划和孵化
运动休闲小镇的主要落脚点一个在规划,一个在孵化。为什么从规划、孵化两个出口来讲呢?规划口,如果从特色小镇的打造层面上来说,发改委和住建部提出的更多是趋向于空间建设、产业扶持等等一系列的内容。但是国家体育总局提出来的指导思想、原则申报材料就比较明确了。
国家体育总局要求各地在申报的过程中,要提出五个比较重要的点,第一个就是自然与生态,从镇区风貌、镇区自然环境、镇区生态等方面进行阐述。第二个就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道路、公共设施、体育服务三方面进行阐述。贫困落后地区应增加脱贫攻坚的一些内容。第三个就是体育工作,和传统特色小镇不完全一样,国家体育总局提出来的,包括体育工作,运动休闲业态。体育工作指的是从体育健身设施、体育赛事活动、群众体育组织机构、群众体育管理架构、科学健身指导等方面进行阐述,还有运动休闲业态,从运动休闲、产业发展、运动休闲文化传承、运动休闲文化氛围打造等等方面阐述,还有体制机制,从发展理念、规划建设、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
我觉得这个就特别好,为什么呢?我们在说一个小镇打造的时候,政府、投资口,还有规划口,就是设计单位,大家想的都是形态上、空间上这方面的内容,但是运动休闲小镇要真正做起来,其实需要老百姓参与,需要很好的机制、体制,包括很多的推进活动的计划,这个是内在的,这才是真正能够形成一个区域的体育氛围,把现有的这种体育的模式化转化为体育的生活化。
关键在于三方合力
举个对比例子,在阿尔卑斯山的勃朗峰,每年都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滑雪、登山,它这种小镇在某种意义上才是真正运动休闲小镇,小镇所有产业都是为滑雪服务的,包括餐饮、住宿、滑雪所有的相关器材的出租和出售,光靠出租出售的量,基本上就能够维持整个小镇运营,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为滑雪者服务。
与此类似的有长白山。但长白山又比较特殊,像万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失败的,前两天我们看到新闻中,提到它长白山滑雪的入不敷出,包括shopping mall也倒了,里面的高尔夫、别墅都是赔钱的,没有人。没有人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个地方聚人气一般是举办大型活动,但大型活动一年的场次是有限的。让人们在这个地方生活化的去滑雪,消费又太高。它这边的酒店当时要建11个五星级酒店。于是游客要去这里,无论是交通成本,还是住宿成本都是非常高的,老百姓想普通消费其实是比较难的。
除非要住到周边去,但是那种产品,由于不是集团化运作,就特别low,所以与勃朗峰形成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别,是真正专业的人来这滑雪,他是带着设备来的,因为可选的设备并不多,只能在酒店里租,或者是几个雪站,都是完全垄断的形式,完全没有民间化。所以专业人士的这种需求量,其实是对于长白山滑雪产业的带动是很低的,他可能在北京、在上海把装备买好了,过去只是玩一玩。
但是如果游客到阿尔卑斯山上的时候,可以挑不同的滑雪板,可以到不同的商店里去比价,还可以在不同的商店里去请教练。游客所住民宿酒店的老板,有的就能教人滑雪,费用很划算,给游客一种生活化、舒适的运动休闲感受。
为什么说这个事?不是说别人做得好,我们做的不好,而是勃朗峰已经把这种事情深入到民间了,它不再是集团化运作了,我不是反对集团化运作,我认为集团化运作一定是个发动机,一定是个核,它带动了地方的氛围,比如万达去举办一个活动,无论是长跑也好,滑雪也好,它是有能力和张力的,但是让镇上的老百姓自己去组织就很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建议是由企业、政府提供场地,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包括体育局,当地的体育人士,都可以聚集起来,以活动赛事组织为主,企业投资以体育带动为主,老百姓以体育生活和参与为主。三方一起努力,一方面建立体育环境和体育设施,另一方面建立体育生活、体育休闲,这两方面组合在一起,才能够形成真正的体育运动休闲小镇。
文旅产业投资的平均回收周期是8年,体育投资的回收周期非常长,如果打造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纯靠原有的地产模式、资金投入或政府扶持,其实非常难的。那么应该怎么做?政府和企业组织和安排赛事活动,然后让大众一起来共创共建,拉动整个产业去发展。让包括当地的超市、商店所在的各种行业,通过资源互换的形式,让众人或志愿、或参赛、或观赛地参与进来。当然这样的组织安排运营需要经验,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其实是非常少的。主要是因为我国发展体育这么多年以来,一直以赛事体育为核心,以成绩为指标。现在想从成绩转化成生活,从成绩转化成效果,这需要一个过程。
症结在于因地制宜和融合
从规划的角度上来说,一方面要考虑到本身的一些体育设施,另一方面还是要结合原有的地形、原有的环境、原有的场所去考虑适宜的体育内容,这个是非常非常关健。很多地方觉得,现在这个企业能引这个F1我就做F1,其实那个地方要建赛道,各方面平衡起来,可能造价很高的。还有多的地方,它规划范围内有基本农田,这个时候又要去调整基本农田,违规去做一些事情,这个就很难了。但是这个时候如果去搞马拉松赛,搞其他的比赛,或者这边有沙滩,搞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等,这些赛事就比较合适,因此还是应该因地制宜的去规划体育内容。尽量要避免能引入什么资源,就做什么,否则投资端是平不掉的。第一是因地制宜,第二是从回收的角度来看,体育的回收一定从体育上是找不回来的。
旅游的回收从旅游上是有可能是能够回收的,通过门票、亲子活动、缆车、电瓶车交通、商店的售卖,景区是能够平衡的。但是体育是真的平衡不了。要是让人去跑马拉松,交上个100块钱、200块钱甚至500块钱,一般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让人花5000块钱去跑步,那他们可能就觉得哪个公园不能跑,这就脱节了。所以更多的体育一方面要节约最开始的投资成本,压力越小,后期的回收其实是越容易的。在这种情况下,从刚开始在规划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减少浪费。比如要做一条路,这本身就有一条路,有人行道、铺装,按照体育运动休闲的规则去打造,当地其实没有增加额外的费用,这种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是单独的把路拉出来,专门修一条环形自行车比赛用道,这个就容易长期闲置形成资源浪费,像2008年奥运会建的大量场馆其实靠国家的补贴去维护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建议在规划的过程中,能够把运动休闲的内容,结合着城市规划和城市的基础建设融合在一起去做。
重点在于羊毛出在猪身上
另外一方面还是要考虑运营。运营就是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创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中的体制、机制、体育工作,这方面资源一定要整合,要从政府层面上、从企业层面上,要想清楚负责哪几个项目,负责到什么情况,然后更多的机制是什么样的。想清楚具体需要什么后续的支撑,有的需要装备、有的需要道路和环境、有的需要场馆、有的需要体育的宣传推广,这是不同的。有些地方搞马拉松,马路上就可以跑,只要进行汽车的管制,那么后续主要做的就是品牌营销,而不是说专门把原有的汽车马路给它改成马拉松专用道,这就没有必要了。所以在这些情况下,还是要把体制、机制这种软件的设立能够想成一个闭环。
总结来说,一方面在规划层面,要尽可能地减少体育设施、硬件投资的投资,另一方面在软件上还是应该多花钱,把精力、财力、人力、物力全部花在组织人群活动、提高人们的意识形态,包括品牌输出上。在这个层面上,小镇如果有了生活气,拉起来的话,无论是从房地产也好、设施也好、景区也好,还是消费也好、餐饮也好、老百姓就业也好,都能够发展起来,这才是真正的一个体育产业。而不是将体育产业看成是二产或者三产,一个制造业,一个服务业,这个是不对的。
体育特别特殊,如果说文旅或者说旅游某种意义上是服务业的话。体育更多的是一个参与行业,是要大家去参与,它所外延的其他的产业可能是三产的,可能是二产的(二产就是设备的加工制造),还可能是一产的。(比方说体育休闲的过程中,所需要吃的这些东西可能要特殊、要有机、要适合于健身)总体来说,还是要明确一点,申报国家住建部的特色小镇也好,申报体育总局的运动休闲小镇也好,核心还是要把运动休闲体育和赛事体育要掰开,把投入跟盈利掰开,千万不要想着做五毛钱,挣一块钱,这一块钱一定是投入的五毛钱里面出来的,可能是羊毛出在猪身上或者在其他的地方来实现。
编辑整理 | 大地风景文旅集团
图片来源 | 网络,仅供学习和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