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天”度假菜单,新颖策划玩转黔西南州旅游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6-04-01
  • 点击次数:544

黔西南州地处贵州省西南部,以神奇的喀斯特峰林地貌,原生态的苗族布依族文化而闻名。
  其中万峰林片区,因积聚了万峰林、万峰湖、马岭河峡谷、纳灰布依寨等众多高品级旅游资源,是黔西南州最具吸引力,是旅游开发最成熟的版块。同时也是引领全州旅游发展的核心与龙头,加之正在推动建设的万峰林新区, 这一片区“一城三景,景城合一”的发展格局逐步显现。
  2014年,黔西南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提出构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举全州之力打造以“一城三景”为核心的万峰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在这一背景下,大地风景文旅集团启动黔西南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综合分析黔西南州旅游的发展机遇、资源特征、空间格局。将黔西南州定位为:具有高原喀斯特峰林特征与布依族文化特色的国际气候养生度假目的地,并从以“一城三景”为核心,以国际级度假目的地系统打造为根本出发点,提出整合生态、文化、产业、土地、城市等众多与要素的“多规合一”规划理念,成就了休闲度假时代区域旅游规划的创新典范。


  1、扭转观光时代的落后局面,抢占休闲度假时代先机

  黔西南州虽然拥有世界级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地处北纬25度上的黄金生态气候带,并是中国西南民族文化典型代表地区,但由于交通可达性制约、开发理念滞后等诸多因素,在观光旅游阶段,其旅游发展一直处在相对落后的位置。规划着眼于休闲度假时代来临的重大机遇,从贵州“国家公园省”建设、滇黔桂旅游一体化、黔西南现代服务业开放试验区打造三个视角之下,系统研究和分析了黔西南州在区域旅游竞争中的优势、劣势、方向以及发展策略,提出从观光旅游主导向国际级度假目的地建设的转型,扭转观光时代的落后局面,抢占休闲度假时代先机,破解了黔西南州旅游发展的区域占位难题。


  在占位明确的基础上,规划系统研究了黔西南资源特点,分布特征和利用方式,提出了黔西南州旅游的未来四大方向,即:气候养生度假、山地户外运动、民族文化旅游、区域旅游中心,构筑黔西南州旅游发展新框架。


  2、“中心辐射,全域联动”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在空间布局上,规划提出重点打造“一城三景”度假旅游中心,以中心的崛起,辐射带动晴隆24道拐、贞丰双乳峰、安龙古城、晴隆、望谟布依族文化等周边优势资源,形成“布依文化旅游组团、历史文化旅游组团、生态度假旅游组团、乡村产业旅游组团、国际遗产旅游组团”五个次级旅游组团。依托州域交通主干道,构建遗产旅游北廊道、生态旅游中廊道、民族旅游东廊道三条特色旅游廊道,形成“一中心-三廊道-五组团”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度假目的地空间发展格局。


(上图为州域旅游空间结构)


  3、“3-30天”度假菜单等新颖策划思路,玩转度假目的地产品规划新模式

  规划切实围绕度假目的地打造,策划设计养生度假、运动度假、文化度假三大核心产品和观光旅游、节事旅游、夜间旅游、特殊兴趣旅游四大辅助旅游产品,全面构建迎合度假游客需求的“3+4”度假产品体系;同时基于度假游客的活动规律研究,结合度假目的地不同尺度的交通服务供给,设计涵盖“抵达、迎宾、游览、微空间活动”四个层次的度假地移动服务系统;此外,规划改变观光旅游规划中传统的游线设计方式,整合度假设施、观光景点、民族村落等多类型的设施与项目,策划设计“3-30天”度假菜单,并根据游客停留时间长短,提出涉及活动范围、交通方式、体验内容的有针对性的整合度假方案。
  4、落实度假开发地块,破解度假项目落地难题
  长期以来,区域旅游总体规划都被归为专项产业规划,无法对于旅游用地选择提出具体方案,导致众多项目无法落地。本次规划立足于度假项目的落地,选择“气候舒适度、地质地貌景观价值、人文景观价值、水景观价值、交通可达性、土地开发限制”六个要素,以“一城三景”985平方公里的区域为重点范围,系统评估筛选出21平方公里具有度假开发价值的地块,并据此提出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调整建议。此外,规划还按照地块的景观类型及区位交通条件,设定了各类区块的开发密度,空间形态和度假设施类型,全面指导规划项目的落地实施。



(上图为重点度假开发地块选择)


  5、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依托,提出泛度假产业融合发展思路

  本次规划打破就旅游论旅游的产业发展观,提出泛度假产业融合发展思路。依托黔西南州重点发展的体育产业、医疗产业、通用航空产业等八大现代服务业类型,同时兼顾高原农业、黄金产业、民族文化产业等黔西南其他已有优势产业,提出不同产业类型与旅游度假业融合发展的方向以及延伸业态,如依托医疗业,发展民族养生度假产品,依托通用航空业,发展低空旅游产品,依托职业教育产业,构建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等。
  此外,规划还将黔西南州的主要产业类型与旅游度假业关系进行了评估与分类,按照依赖性产业、兼容性产业和排斥性产业三个层次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化工、煤炭等具有污染性的排斥性产业的空间与规模提出了限制和要求。

(上图为万峰湖滨湖度假设施形态设计)


  6、创新环境管理与社区协调规划

  着眼度假目的地的整体环境营造,提出了系统的目的地环境管理与社区协调规划,针对城市已建成区、万峰林城市新区、重点度假开发片区、峰林峡谷生态片区以及乡村社区等不同空间,分别就其建设强度、建筑密度、天际线、建筑层高及风格、景观风貌、旅游活动强度及类型等,提出具体的要求,切实保障各个片区的产业、社会、经济发展与国际度假目的地建设目标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