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安:从供给侧改革看中国旅游产业结构调整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12-31
  • 点击次数:55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开完,有一个大标题,即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新常态是一个发展时机的变化,意味着中国进入了工业化发展后期,发展速度下降了,需要转型,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这样的路径发达国家几十年前都走过,我们现在面临的供给侧改革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一样,因为我们要解决的是将近14亿人口的新常态问题。

这次中央经济会议提出要加大结构调整,意味着至少在“十三五”期间都要这样,目的是要矫正各类要素的配置,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同时扩大有效供应。我们不是没有供给能力,中国产能过剩,不论什么都可以一堆一堆地生产出来,但不是有效供给;同时要提高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及时适应市场需求,最终目的就是提高供给水平。供给侧改革是一个重大的创新。

下一步,改革必须深化,绝不是嘴上说说,必须要求我们的企业有竞争力。从需求侧看,投资、消费、出口,多年以来一直在抓这“三驾马车”,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供给侧的资本、劳动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最重要的是制度供给。企业没有好的发展环境,很难很好地发展。恰恰这一点说明供给是最薄弱的,所以中央也提出了,尽可能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追求规模,没有相应的规模,我们就走不到今天,但是现在不同,现在追求的应该是结构,必须从规模导向转向结构导向,是供给侧思维结构性改革。

现在说到底是需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是有效供给的实现。这有四方面:第一是适应现实需求,应该说市场经济走到这一步,适应了现实需求。第二,要挖掘潜在需求,1994年我去法国的时候,法国的企业家不约而同地说市场经济最难的地方在需求。当时我们没有这方面的强烈认识,但是今天,这个问题存在了。第三是创造新兴需求,移动端出现就激发了人们新的需求。第四是引领未来需求。未来的需求是什么?比如说现在机器人开始发展,也许再过10年,机器人就会普及,就会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

为此,我想有三件事要做:第一是创造性的劳动,第二是灵感性的劳动,第三是旅游休闲度假,所以美国有一句话,一个人的休闲,就是另一个人的就业。我们回过头来看,20年前是完全想不到今天的。社会加速发展,需求也在加快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供给跟上,得需求者得天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热门话题,旅游行业在谈这个问题时一定会提到出境游,这个势头不可阻挡。中国去年出境游一亿多人次,能说我们没有消费能力和需求吗?因为我们没有提供有效供给,供给缺乏竞争力,所以游客都出境游了。

旅游对于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作用。供给侧改革中,服务消费和服务供给成为重点,旅游自然是重中之重,体现在新业态产生、新领域扩大、新消费拉动。供给侧改革势必形成大批劳动力的释放,旅游是缓解就业的重要领域。供给侧改革、扶贫攻坚,扩大乡村消费,旅游是龙头,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必是下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供给侧改革,国际消费扩大,世界资源配置,旅游“首当其冲”。在这个里面,不能死守着以前的概念,很简单,中国人出境游是大势所趋,而且数量年年增长,要求年年提高。要研究13亿人的旅游规律,要思考如何在世界范围内配置旅游资源,形成一个国际化的旅游供给侧改革。

在全国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旅游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服务业的发展结构是重中之重,各级政府对旅游的重视是一种必然,关键是各项政策如何落实,不能重视在口头上,落实在口号上。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旅游形成内需加外需。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就是按照后工业化的视角,挖掘前工业化的资源,创造超工业化的产品,对应变化中的市场。黑龙江的陆昊省长能把旅游说得如此细致,而且如此重视,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是个人的能力、才气,另外一个原因是黑龙江的旅游会是深化改革中的一个很大的亮点。

旅游自身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目前,有效供给不足,城市休闲空间严重短缺,度假产品严重不足,需求外溢、市场外溢、投资外溢、效益外溢。工业化、城镇化30年,城市建筑发展形成了水泥森林,百姓的休闲娱乐设施缺少,所以很多城市都产生一个现象,跳广场舞的大妈和当地居民发生冲突,有的冲突达到非常激烈的地步,什么原因呢——城市休闲空间短缺。

旅游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突出,传统供给供过于求,新型供给供不应求;观光产品供应过剩,休闲产品供应不足。现在各地还要建景区,其实景区已经过剩。全国现在有12800家饭店,2014年全行业亏损59亿元。还有一个数据是2014年中国有4000家酒店产权需要转让,我认为这个数据是基本符合实际的,现在城市里的商务酒店太多,但度假酒店、精品酒店、民宿不足。从世界范围看,休闲度假产品主要集中于滨海地区与海岛,国内缺少这样的目的地,海南岛算是不错的,但其东部已经过度开发。任何一种产品,比如说现在最热门的在线旅游,从产生那天开始,就不断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在线旅游企业也死了不少,因为在线旅游企业基本是民营的,以市场为主的,若是国有的,政府会着急。

有人说需求怎么会不足,节假日多火爆,这是制度供给不足,中国目前已经很少有排浪式的消费,而这个现象在旅游领域仍然存在,为什么呢?就是假日制度安排的问题。有些地方还在根据节假日高峰的游客量提供供给,这是误区,不少景区在建很大的停车场,平时能有多少游客用?会不会造成土地与投资的浪费?

“十三五”期间,中国旅游最大的问题就是结构性问题,最大的难点也是结构性的问题,最大的危机是我们认识不到。宏观报喜,微观报忧,20年以前我们就在探讨这个问题。旅游发展好不好,不仅要看企业纳税,更要看景区、旅行社与酒店等企业的利润有没有、有多少。如果不正视存在的问题,企业怎么旺?存在结构性问题,所以要研究转型升级。

在结构中,花费结构是起源,市场结构是起点,投资结构是启动,产品结构是基础。产业结构需优化,区域结构需协调,城乡结构需互补。组织结构方面,要顶天立地、铺天盖地。所谓顶天立地,就是旅游产业发展必须要有伟大的企业,各行各业都有伟大的企业,旅游行业也是如此。另一方面要铺天盖地,运营结构要深化发展和优化推进,技术结构要注重技术含量和新型发展,人才结构要重视从业素质和全面挖掘,要素结构包括发展要素和全面推进,环境结构包括自然人文社会,治理结构包括行业管理、产业促进、公共管理和权益保护,二元结构分为城乡、内外与区域,国际结构包括国际分工与全面建设。

要改变GDP至上的情结,这在旅游领域的表现就是规模冲动,大项目层出不穷,各地区遍地开花。现在结构性认识刚刚起步,结构性研究严重不足。要借助旅游市场优势,构建新型产业结构,深化结构,优化结构,培育结构性竞争力,创造结构性效益。旅游领域的供给侧改革,调整结构是当务之急,优化结构是长远战略,要注意发展泡沫、投资泡沫、工作泡沫与市场泡沫,要控制传统供给扩张,优化整体结构,提高全面发展水平,增加企业效益。企业是基础,效益是根本,这是发展的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