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2-12-23
  • 点击次数:619

1.   起步武夷山

    南平市旅游业发展起步于武夷山,从1986年武夷山溪东旅游服务区的确立,到1992年建立武夷山国家度假区,1999年列入“双世遗”,再到2001年、2006年分别被评为国家4A、5##景区,武夷山景区建设形成一定的规模,尤其是“双世遗”的入选,确定了武夷山在全国和世界旅游资源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继武夷山之后,天成奇峡、华阳山、南平溪源峡谷等景区相继建立,补充了旅游产品序列。随着铁路、公路、机场的建设与不断完善,南平市可进入性逐步增强,旅游业渐形成规模。

2.   “大武夷”拉开新格局

    20世纪末,在南平旅游业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的基础上,南平政府提出了构建“大武夷”旅游经济体系的思想,确定了“以武夷山为辐射中心,联结周边省市地区旅游经济协作,拓展闽北现有旅游空间,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实现产业延伸”的发展思路。围绕“大武夷”的发展思路,经过“九五”和“十五”的发展,旅游业在产品开发以及酒店、旅行社等配套设施和服务的建设上有了较大发展。继2007年全年接待游客进入千万人次发展阶段之后,2008年,全年接待中外游客数量再创新高,达到1,0516万人次,同比增长7.84%,旅游总收入超123亿元,同比增长16.62%。其中,接待入境游客23.75万人次,同比增长7.89%,实现旅游外汇收入6268万美元,同比增长7.93%。


3.   前期规划回顾与评述

    为适应旅游业发展,自80年代开始南平先后进行了四次规划,四次规划对南平各阶段的旅游发展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最近一次规划,即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规划研究中心编制完成的《南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2020》(以下简称2002版规划)首次融入了“大武夷”旅游的概念。规划构架了“两个中心(武夷山和延平)、两条重点旅游环线(以延平为中心的西环线和以武夷山为中心的东环线)和四大优先旅游开发区(武夷山生态旅游区、延平综合旅游区、建瓯-建阳旅游区、邵武-光泽旅游区)的空间结构”。同时,提出了“一个极核(武夷山)三条扩张链(空间扩张链、要素扩张链和产业扩张链)”的发展机制。该规划根据当时发展背景与趋势,提出构架“大武夷”旅游框架的基本格局,在指导该地区旅游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2002版规划过于依赖资源本身的限制,缺乏对市场发展趋势的深入研究和前瞻性判断,至今“大武夷旅游经济体系构建“这一命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而且,目前距离上一轮规划时间已七年有余,新出现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都为“大武夷”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环境与契机,原有规划已经很难适应未来旅游发展的趋势。如何准确判断南平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从资源和市场双重角度出发,提升武夷山、构建大武夷旅游格局、扩大旅游产业链、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前南平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