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的旅游演艺发展研究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7-23
  • 点击次数:805

从改革开放直至“十四五”发展时期,文旅行业大致经历了入境旅游快速增长期、大众观光启动期、大众观光成长期以及当前的休闲度假旅游高速发展期四个阶段,演艺产品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与旅游产生碰撞与交融。随着新时代到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旅游演艺的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旅游演艺对旅游目的地产品带动的效果愈发凸显。

同时,5G商用落地,VR、AR、MR等先进技术被运用,我国旅游演艺从简单的观看向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方向转变。从以传统定点剧场为特点的1.0时代,再到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2.0时代,再发展到如今以“沉浸式”体验为特点,让游客参与式互动、行进式体验的3.0时代,表现形式多元,观演渠道丰富,多种风格与内容并存。而当沉浸式表演被越来越多大众熟悉与接受,与旅游需求结合的文化演艺作品将会成为一个新风口。

多省市发力,列入发展重点

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着力推进旅游演艺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旅游演艺作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要载体的作用。旅游演艺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典型业态之一,对二次消费的有效拉动让其在市场上炙手可热,目前已被众多省市列入重点发展内容。

北京:持续推动演艺中心的建设

北京演艺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多元性,在旅游演艺领域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不断开拓旅游演艺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对城市形象塑造和消费升级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北京老舍茶馆、德云社、刘老根大舞台等特色场馆,更有国家大剧院、保利剧院等演艺地标,满足游客不同类型的观演需求。

北京市计划在今后持续推动设计名城、影视高地、演艺中心、音乐城市、网络游戏中心、世界旅游名城、艺术品交易中心、会展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实力和竞争优势,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意城市,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新引擎。

上海:演艺产业将作为重点加快发展

位于上海市中心的演艺大世界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剧场群。由上海文广打造的浸入式戏剧《不眠之夜》火遍全国,成为以演艺驱动消费的新范本。文娱演出已成为上海旅游、消费、打造“夜经济”的重要抓手。

上海市在未来将进一步推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以影视创制、艺术品交易、演艺产业、电竞游戏、网络文化、创意设计为重点,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同时发展大众旅游、全域旅游,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创建一批文旅商体融合国家级都市旅游休闲街区。

重庆:建设都市演艺集聚区

重庆目前拥有多台旅游演艺,包括由印象“铁三角”张艺谋任艺术顾问,王潮歌、樊跃任总导演的《印象·武隆》,张艺谋的回归之作《归来三峡》等。重庆还在继续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壮大文化产业,建设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都市演艺集聚区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全面提升景区质量,实现“濯水演艺”落地开演。

浙江:打造10个知名演艺品牌项目

说起浙江的旅游演艺,一定会提到杭州宋城,宋城演艺的王牌景区创造了世界旅游演艺的奇迹。而横店影视城,则从“看建筑”发展为“到横店看秀”,每年演出上万场。 浙江以努力建成全国文化高地、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全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样板地为目标,计划打造10个全国领先的知名旅游演艺品牌项目,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河南:推出具有影响力的旅游演艺

河南省紧扣“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治黄史诗”三条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塑造“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国际文化和旅游形象,推出了《只有河南》《河颂》《印象·太极》等演艺项目,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只有河南》是由王潮歌担任总导演,以黄河流域的黄河文明为创作根基的一个作品。《印象·太极》则是由张艺谋团队打造,以太极文化为支点,加以戏剧元素,带来沉浸式互动体验。

文旅演艺的主要类型

所谓文旅演艺,即以游客为主体,以文化为核心,结合歌舞、马戏、杂技、曲艺等多元形式,依托景区所呈现出的主题表演。文旅演艺最早可追溯到1980年代,当时以剧场表演和巡演的形式存在于各景区和景点,后又随着1990-2000年初主题公园的蓬勃发展而被大众所熟知。2000年后 “印象系列”取得巨大成功,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成为文旅演艺的一大主流。时代更迭与产品业态的不断创新,文旅演艺形式日趋多元。

以景区门票结合演出门票收取方式分类

1. 收门票+免剧票

为了丰富主题乐园IP形式呈现的多样性,同时分流核心设备的流量压力,安置多种室内外的演出(包含巡游),即公园演艺。如香港迪士尼乐园中的狮子王音乐剧、珠海长隆沉浸式亲子新区“英雄岛”所自带IP的原创舞台剧和巡游、东京迪士尼乐园的夜间巡游、环球影城《水世界》大秀等。

当公园演艺发展到极致,完全以演出为卖点、几乎没有游乐设施,就成为了演艺公园,如中国杭州、三亚、丽江、九寨的宋城演艺公园。

2. 收门票+收剧票

不同于上述门票与戏票一票制的公园演艺或演艺公园,也有景区门票与演出戏票分开贩售的类型,如广州长隆的大马戏、北京欢乐谷的《金面王朝》、玉龙雪山景区附近的《印象·丽江》。分开售票的目的是在既有业态上,增加一个独立的“演艺+”业态。这类“演艺+”业态仍依托景区既有的客流,转化已有目的地的客流。一般说来,如果景区本身没有300万以上的流量,再好的演艺也无法带来加分效果。

3. 收剧票+免门票

目前中国大量涌现城镇化景区,它们很多凭借“演艺+”低成本优势发展城镇演艺,这为无门票的传统小镇带来增长性收入,并成为一大亮点。如成都的安仁小镇,进入小镇无须门票,但若要观赏演出《今时今日是安仁》则须另行购票。

4. 免剧票+免门票

这类演艺多半搭配地方政府或国家级的重要峰会,规格高、宣传广,为民众广泛知晓。但因为演出的特殊性质,通常是政要领导、特邀嘉宾才有机会一睹芳容。这种免戏票、免门票的演出在峰会结束后可能转向成景区演艺,如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如今已对外售票、开放给所有民众。

以文旅演艺节目开发主体分类

一是国内知名文旅策划公司集中策划推出的旅游演艺节目。当前知名的旅游演艺IP包括:“山水盛典”系列,如河南篙山《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西藏拉萨《文成公主》、陕西法门寺《法门往事》等;“印象”系列,如《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等;宋城演艺集团推出的“千古情”系列,如《宋城千古情》、《丽江千古情》、《九寨千古情》等;“又见”系列,如《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又见敦煌》等。近期,著名导演王潮歌的“只有”系列也已起步,陆续推出了《只有峨眉山》《只有河南》等一系列文旅融合演艺。

在这类文旅演艺中,由专业团队通过实地调研、采风对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与提炼,与当地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高科技技术手段等整合创作而成,专业性较强,创作成本较高。

二是各旅游目的地政府及从业人员依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编创而成的文旅演艺节目。黔东南州作为贵州省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拥有苗族、侗族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节庆和民族手工艺等传统文化资源独树一帜。为宣传推广苗族的银饰锻造工艺,黔东南州推出《银秀》驻场旅游演艺。演出以“银”文化为纽带,以爱情故事为线索,串联黔东南州的山水、民族、非遗等传统文化元素,其中不乏风雨桥、树崇拜、银匠舞、岂沙火枪等当地人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故事。

三是旅游从业者自发组织开展的文旅演艺演出,这类旅游演艺散见于各大旅游目的地的餐厅、古戏台、老茶馆、万年台等场所,如成都宽窄巷子、锦里等历史文化街区推出的川剧变脸、皮影戏等,本地演艺IP场所如老舍茶馆、天桥剧场、德云社、开心麻花剧场等。各地的常态化展演也逐渐成为游客们体验文化演出的途径。

新时代创新发展策略

为适应游客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短短十五年时间,中国的旅游演艺市场就经历了巨大变革,体验感与参与感更强的沉浸式旅游越来越受到追捧。

作为诗与远方共融互生的重要载体,旅游演艺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但是也要看到,旅游演艺产品良莠不齐,优胜劣汰速度明显加快,只有那些充分把握发展机遇、挖掘自身特色、关注市场需求的旅游演艺产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对旅游目的地文化价值再挖掘

各旅游目的地应开展传统文化资源普查,做好资源发掘与整理,结合本地文化资源特征,找准旅游演艺的切入点,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旅品牌,并围绕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旅游演艺节目创作,避免同质化。

提升文旅演艺节目的艺术格调

当地专业艺术院团、高校、艺术科研机构等加入文旅演艺节目的创作队伍,加强调查研究,多学习先进经验,为传统文化旅游演出产品的创作建言献策。一些地方专业院团的优秀剧目可以走进景区进行演出,一些专为宣传推广当地传统文化而新创作的剧目可以走出剧场、进入景区演出,重大专业演出赛事可以在景区举行,从而提升旅游演出的艺术格调。

以科技手段推进信息互联互通

在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文旅行业应充分利用行业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对优秀的文旅演艺节目进行宣传推荐,对演出内容、传统文化背景知识进行介绍,以方便游客更直观形象地进行选择。应完善文旅演艺节目反馈机制,以观众为中心,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游客意见进行收集整理,改版创新,不断完善和提升演出品质。

开发文旅演艺周边文创产品

研发文旅衍生产品,是进一步扩大旅游目的地文旅宣传、拓宽旅游目的地盈利增长空间的重要途径。通过出售具备知识产权的旅游纪念品、节目画册、书籍、原生音乐CD、服饰等,可以实现二次盈利。以成都市“蜀风雅韵”为例,游客在欣赏文旅演艺节目的同时,可以品尝成都特色盖碗茶,节目结束后,可以在专业戏装体验馆租用川剧戏服、化上戏妆拍照留念,拉近了游客与川剧艺术的距离。根据川剧变脸绝活研发的文创产品“变脸娃娃”,也成为游客体验川剧文化的新选择。

文物建筑活化为演出场所资源

随着《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出台,与产权所有方进行沟通协调后,在做好文物建筑保护的前提下,可鼓励开展与文物建筑价值阐述相关的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文化活动,通过文物建筑与传统文化艺术表演的有机融合,给观众带来的更好的体验感,加深观众对文物建筑的理解与认识,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双创”发展,发挥文物建筑的当代价值。

形成跨行政区域文旅联盟合作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经济圈、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一体化战略的提出,文旅区域整合也成为发展趋势。在跨区域文旅联盟的实施过程中,除了实现旅游路线、文旅产业集群、旅游业态等硬件设施的互融互通之外,更需要加强对所在区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为创作更多展现文化流布全区域特征的优质文旅演艺节目打好基础。只有摒弃各自为政的传统观念,才可能实现全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的互惠共赢。

结语:演艺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反作用于生活的提升及审美认知。文旅演艺不仅仅是满足视觉的震撼,听觉的刺激,而是更深层的表达和传递着一种力量和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认同。

目前经过多年发展的旅游演艺已从简单的表演变成为一个可以带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融合产品,特别是随着发展夜间经济的需求和科技手段的进步,旅游演艺将会拥有更为广阔的舞台和成长空间,这同时鞭策着旅游演艺朝更加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编辑整理 | 大地风景文旅集团

素材来源 | 北京大地云游科技有限公司

声明 :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