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之歌——让“行”变成一种时尚方式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11-10
  • 点击次数:1016

梦想 在什么地方,总是那么令人向往,我不顾一切走在路上……

梦想 在什么地方,滚动的车轮滚动着年华,我再也不愿沉醉不能入睡……

伴着这首《公路之歌》,欣赏着沿途的风景,公路也变成了眼中的风景,景中有路,路中含景,这条路便不再只是旅游之前的抵达过程,而是本身就具有吸引力的产品。

1.风景道从交通方式变为旅游产品——是全域发展中提升旅游品质的重要抓手

全域旅游发展下对资源的认识不再拘泥于传统资源,各种能够产生旅游吸引力的要素都可以被称为旅游资源。风景道因其具有充分拓展旅途景观观赏功能的特点,迅速成为全域旅游新资源观中的独特吸引物,能够将惯常的旅行成本转变为旅游者的特殊旅行体验,满足了游客旅途中的多种游憩需求。

风景道通过线性线路,将点、面的旅游景区、景点、乡镇、村庄连接成网状旅游目的地,通过对基础设施的创新设计,将基础设施升级为旅游体验产品,因此,风景道在全域旅游发展时期,改变了传统的旅游封闭式开发模式,让区域全域旅游实现可达、可通、可融、可展。

可达:游客借助主题化的风景道开启“快进慢游”之旅,通过特色的交通工具实现集散。从而达到“进得去、游的开、出得来”的目的,为区域旅游增加经济效益。

可通:风景道利用现代技术实现提前控制、限流疏导、提供多条路线等智能化发展,从而增加可进入的游客数量,减少因交通拥堵带来的不良体验,增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优质度。

可融:借助风景道体系中支撑道路、集散衔接、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等方面的不断完善,为游客提供便捷化、一站式、创新性的全方位服务及体验。并且不断融合创造出新的产品和业态。

可展:借助不断延展丰富的风景道网络体系,延伸到全域的各处,并实现与临近区域的连接,促进大区域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对构建大区域旅游圈(带)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和改变。

2.自驾车游客的增多——对风景道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自驾游成为大众现象,特别是散客旅游时代主要的出游方式时,风景道便成为自驾游消费升级和个性出行的重要板块,从传统旅游时代的外围配套,变成了具有极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为了提高自驾游的旅游体验,我国正在大力打造“旅游风景道”产品,让旅游者在路上的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那么从自驾游的市场需求出发,如果我们用产品思维去重新审视风景道建设,它在未来必须具备三个能力,即:

(一)穿:保护生态,穿衣戴帽

2016年9月,印发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首次提出了“打造25条国家生态风景道,形成点线面相结合、适应多样化需求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风景道的建设不仅要满足道路景观的提升,还应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历史文化和景观游憩的提升。还要求在风景道进行穿衣戴帽,在沿线设置驿站、服务站、景观台、休憩点、旅游集散中心、房车露营地等补充内容,风景道周边配备各类住宿、餐饮等设施,把服务嵌入旅途。

环青海湖公路,它分东、南、西、北4路,全长大约360公里,沿途风景有草原、湖泊、沙漠、山峦、查卡盐湖、油菜花、牛羊和鸟群等丰富的景观。虽然沿途分布的各个乡镇均有住宿设施,沿途也有足够多的小超市和小饭店满足大部分的需求。但服务配套设施还较为初级,临时涨价的情况时有发生。

“草原天路” 全长300多公里,在《2019年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中,位列跨城旅游TOP100热门景区驾车出行热度排名榜第三名。截止到2019年7月,草原天路驶入车辆共计269989辆,接待游客944962人次。但因其开放的游览方式加上处处可见的美景,导致大量自驾车涌入,随意的停车拍照也造成了道路的拥堵。因此,我们说一条优质的风景道建设,还要在运营中不断的结合现实情况,完善配套设施的组成和分布,不断优化监督管理体制。

(二)串:连点成线,空间串联

用“路”为载体,把沿线景区、景点、村庄等资源串珠成链,增进城乡生态空间有机联系,将交通设施同时也变为旅游产品。

我们常见的桥梁,在贵州,坝陵河大桥以建成时“国内第一,世界第六”的大跨径钢桁梁悬索桥闻名于世。桥梁建成后旅游开发公司在桥上开展极限运动,蹦极平台距离桥底370米的垂直高度,超过了澳门旅游塔233米的高度,成为世界最高商业蹦极跳设施,有6名专业蹦极选手以及6名蹦极爱好者在此成功创造了蹦极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高速公路必备的服务区,在位于沪宁高速上的阳澄湖服务区,一经运行便刷爆了抖音等各大平台,火遍了全国,被称为中国最美的高速服务区。整个服务区总建筑面积达5万平米,主体大楼改造紧扣苏州园林风格,外立面整体采取了吴冠中大师水乡水墨画的抽象线条。服务区引进了51个餐饮品牌,机器人主题餐厅是服务区的一大亮点,新奇的上菜体验给人身临科幻电影的刺激感。未来将要开放的3000平方米的非遗馆,让文旅融合在服务区实践落地。园林化的整体环境、吃货的美食天堂、文旅融合的内容植入,都让这个配套设施一跃成为网红吸引物,创新的能量在这里展现无遗。

轻轨站这种城市生活中常见的交通设施,在重庆变成了网红产品。重庆的李子坝轻轨站是国内第一座与商住楼共建共存的跨座式单轨高架站,因轻轨穿楼而过成为“网红车站”。成为外地游客来重庆旅游的必游景点。为方便游客更好的观看和拍摄轻轨穿楼的震撼场景,当地相关部门在轻轨站下方修建了一个总面积1367平方米的观景平台,设置旅游大巴落客区、拍摄广场平台区、玻璃栈桥观景区以及步行通道,能同时容纳约5000人参观游览。

无论是桥梁、服务区还是轻轨站,都是点状的创新,也给了风景道建设一些重要的启示,点可以要把“普通”变成“明星”,把“利用”变成“参与”,赋予这些设施新的意义,进而形成围绕点展开的面,再用线将这些面联系起来,可以说创新是风景道发展的“造血”点。

(三)传:产业复合,效益传递

风景道不仅是一条道路、一种旅游吸引物、一种新型旅游功能区,更肩负着拉动、带动和促进道路沿线地区空间优化、产业发展、区域协同、脱贫致富等重任,成为促进交通引领、旅游主导、产业融合、精准扶贫等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

从蓝岭风景道的产品谱系看,风景道+修学、+文化、+农业、+运动、+商务……的积极融合,让“行”变成了一种时尚的旅行方式。

遵义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包含旅游公路主线和山地自行车道两部分,机动车道主线全长153.5km,慢行系统全长154.1km。全线共设置1个直升机停机坪、12个驿站和23个景观台和休憩点,驿站、服务站均承载当地特色文化,兼具餐饮、住宿、旅游咨询、自行车租赁、卫生、应急、补给、管理办公等功能。该公路一端连着中国第一酒镇茅台镇,另一端连着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赤水市,中间串起四渡赤水红色文化、国酒文化、巴国文化、盐运文化、考古文化等,具备典型的线性旅游目的地特征。2019年,在这里举办了国内首个无间歇旅游公路+骑行道超长距离路跑赛事—— “赤水河谷超级长跑黄金大奖赛”,通过风景道+赛事的方式,打造区域的旅游品牌,增加区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实,旅行的意义在于边行边游,行与游相伴而生,为了到达游的目的地,需要有行的支撑,随着各种技术的成熟,行的时间逐渐缩短,游的时间逐渐延长,风景道从另一个角度改变了时间、空间和资源的利用途径,它让时间变慢了,空间变得更连续,资源就地实现了生产要素的转换,绿水青山就地变成了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