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复合的乡村生产生活空间布局特征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3-14
  • 点击次数:3111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文旅行业作为消费行业主力军,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单从旅游空间层面的疫后恢复角度来讲,城市旅游短时间内会呈下降趋势,而乡村旅游则会上涨,这主要取决于乡村具备空气流通性好、居住密度低、能够基本解决生活自我供给等阻断疫情传播的相关特征。



首先,我们来回顾下,在实际项目当中,大部分乡村生产生活空间都面临的几个普遍性问题:

1、乡村不同程度地出现大量违章加建、扩建的现象,导致乡村传统空间形态遭到破坏、乡村空间肌理被阻断,严重影响了乡村空间面貌。

2、乡村的空心化,大量人口流入城镇,土地及房屋闲置、废弃,造成乡村核心传统空间区域逐渐地衰落。

3、旅游资源丰富度高,基底环境好的乡村快速地发展壮大,而基础条件差、旅游资源贫瘠的乡村趋于边缘化,乡村与乡村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扩大。

4、乡土文化遭受侵蚀,日渐衰落,乡间原始建筑、景观、记忆中的“老家”,在慢慢地消失。


针对以上问题,下面我们从规划、建筑、景观多个角度来探讨解读产业复合下的乡村生产、生活空间布局相关特征。


规划层面

1、 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盘活节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通过对闲置房屋、土地整治,资产流转,将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盘活,优先用于发展乡村产业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结合配套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明确用地类型和供地方式。例如,将农业种植养殖配建的辅助设施用地纳入农用地管理,每年定量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来保障乡村产业的发展。

2、 对生产交通、生活交通及旅游交通进行合理规划

过去乡村的主要功能是生产并提供粮食等基本物质资料。对于生产空间来说,首先要确保生产的便利性,即生产性道路机耕道的合理选址规划,其次是旅游交通介入后的生活交通空间组织,涉及道路、入口、停车场、游览步道、游览交通工具等各个方面,为了营造舒适、安全的交通环境,适当地采取人车分流相关措施。


3、 因地制宜,合理划分生产区域

根据气候、地形地貌特点,对粮食主生产区、特色优产区域、以及种、养殖区域、生态限制区等进行合理划分。以前人们在田间地头主要从事生产劳动,现在增加了农事体验、娱乐、游览等功能活动。

4、 乡村公共空间功能重构

根据空间功能类型划分,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主要包括:生产劳作的田间地头,村口、牌坊区,祠堂、庙宇、戏台等民俗活动区,水井台、村内河渠等过去的生活用水区,小学、街巷、路口、大树下、路边店铺等生活活动区。空间功能满足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需求,空间结构简单、单一。


在产业复合下,乡村公共空间使用群体包含了原住民与游客两类,空间需要满足旅游活动的需求,注入新业态,功能设施要求更加多元化。比如在实际项目中,经常会遇到,废弃的小学变成了乡村图书馆,荒废的手工作坊改造成了乡村文创园。

5、 旅游服务配套性设施,在功能上为游客吃、住、行、娱、购给予保障

例如公厕、导视牌、座椅、照明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等,这些配套性设施要具有乡土特色,能够和谐的融入乡村环境,避免标准化、工业化产品的出现。


建筑层面

1、注重在地建筑风格的传承与创新

我们要充分研究在地建筑风格文化元素,以广东增城客家围龙屋传统布局和演化为例,从传统的以中轴线为主要构图因素,到围龙由圆转方,再到后来吸纳广府建筑文化中的装饰手法和装饰题材,形成了目前增城大多数围龙屋具备客家建筑与广府建筑融合的特殊建筑文化元素。


2、 营造有机的乡村聚落建筑组合形态

以闽南地区为例,夏季日照强烈,气温较高且多雨,为了适应地方气候,厦门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呈现交错式的街巷空间和前后错开的单体房屋布局,提高了通风的效率,同时外观上呈现出变化丰富的乡村聚落组合形态,实操层面就要求我们对建筑限高,“村景”轮廓线提出要求,比如,对于冲突不和谐的大平屋顶适度地进行平改坡,女儿墙美化等措施。

3、在地建筑材料的运用,充分发挥乡土特色

乡下建房造物,由于人工、资源、交通等各种限制,自古以来就从自然界中就地取材,再选择适合材料性质的搭建方式和制作工艺,因此产生了地域间不同的建筑空间风格。

以独具特色的客家传统民居福建土楼为例,在材料选用上,强调就地取材、循环使用性,采用当地丰富的土、木、石建筑材料;在结构手法上,以生土夯筑外墙与楼内木构架建造同步结合进行,兼顾了建筑的牢固性和居住的舒适性。乡土空间设计改造时,应优先考虑当地材料,乡土常用的材料有天然石材、青砖、红砖、黏土墙、木材、竹子、瓦片等,通过材料组合手法,结合现代工艺来满足建设标准。


4、 重点公共建筑的打造(类似宗祠、村民活动中心、博物馆等)

公共建筑是乡村聚落公共空间的关键性要素,有别于民居建筑的空间形态,一个好的公共建筑,应充满乡土气息,当成一个文化传播的景点来设计、打造。例如,莫干山车站博物馆改造项目,由废弃的莫干山汽车站改建而成,目前可供游客与本地居民自由出入,成为完全开放的公共空间。曾经的候车厅成为博物馆的室内展览区,记载着莫干山从十九世纪末至今的交通史。


景观层面

1、大面积以乡村自然生态资源景观为主,人造景观为辅

这也是乡村景观空间与城市景观空间的区别之处,乡村景观应强调自然生长,有机的视觉感受。


2、村入口空间的重构

村入口是连接乡村内外的节点空间,大部分乡村入口普遍较小,开阔性欠佳,形象感较弱,入口空间在标识性、尺度性、引导性、疏散能力上需要适应乡村旅游、产业复合发展的需求。

3、街巷空间的层次性

乡村的街巷一般有主街空间、次巷空间和宅间小径之分,基于空间尺度、使用性质、私密程度不同匹配相应的景观设施,比如在人流量相对较为频繁的主街空间步道两侧,适度增加驻足休息节点设施,通过绿植来限定空间范围,最终形成丰富的空间体验。

4、滨水空间营造

在水系的周边适当增加旅游性设施,例如临水栈道、亲水设施等,有条件的地方,改善水体环境用于水产养殖,将景观和农业生产结合起来。


5、 艺术景观小品

在乡村公共空间中,通常会设计一些小型、具有乡土特色的构筑物(亭子、廊架);也会设置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雕塑、装置作品、绘画墙、与雕塑结合的座椅和标识导向设施等)。通过现代艺术设计,激发地域文化活力。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少城郊型的乡村正在逐渐被吞噬,作为人们情感守护的乡村记忆在慢慢地消失。这就迫切地要求着我们要着眼于聚落个体空间在线性界面下的景观协调、协同和协作关系,乡村群落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风景画面。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回归乡村将成为新时代年轻人及家庭“向往的生活”休闲集结地。


收听音频及更多课程请点击以下链接

或识别下方二维码

文旅商学院


编辑整理 | 大地风景文旅集团

声明 :我们致力保护作者版权,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