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海鸣:面向公众的遗产价值解读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9-01-12
  • 点击次数:3729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主任 燕海鸣

大家好我是代表柴院长来讲整个主题,我是在柴院长支持下算是这案例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也是比较了解。为了节省时间让大家早点喝上咖啡一些重要的背景和理念刚才有老师提过就不展开讲。我主要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世界遗产如何在今天的升级当中和公众和传播相结合,因为今天我们的主题其实更多是一个乡村遗产活化或者说是遗产活化利用。听起来非常接地气的主题但是和世界遗产四个字并不特别的契合,因为大家印象中世界遗产是飘在天上不太接地气的一个事。我们遗产院这几年努力在把天和地能够结合在一起,也做了一些尝试。这尝试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失败的教训,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些。

首先就是有一些基本的概念,就是遗产价值这传播其实是世界易公约一个专门的要求不是今天才开始谈论价值活化,同时公众的参与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还有旅游是公众参与一个重要的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官网上有一个专门的世界遗产和可持续旅游的项目,这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官网看这项目开展非常成熟,而且有很多的经验可以来借鉴。

包括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也有一个文化旅游科学理事会,这是国际的背景包括价值的阐释与旅游的互惠,在今天经过很多年包括国际学者和国内研究者的探索,我们大概有一些基本的理念,就是遗产价值是传播而不是灌输,不是说教育你把遗产价值讲给你听就能接受它是一种传播的过程,同时要通过参与式的互动,主要是以旅游这样的形式为主,来推广遗产的价值,包括阐释旅游的遗产价值,好的遗产价值的传播能够带动旅游的发展,包括我们今天有一些遗产酒店的案例,其实它是通过传播价值让大家能够关注到文化价值在这儿是能够得到传播和推广的,而且游客或者说参观者参与到这过程当中能够得到很好的体验,所以他愿意来,所以遗产价值好的传播也是带动着旅游一个重要的方式。

举几个国家的例子包括像英国,英国是专门有一个世界遗产联盟,这世界遗产联盟就是从事包括申遗、包括管理的事务,但是作为联盟是要结合各自的特点来传播它的自身价值,也是通过旅游的形式。像实行会员制开展活动与项目,就是加入联盟的会员可以有一些优惠的政策,就跟我们协会一样,今天来到现场都是我们的会员感谢大家的支持。所以会员的工作不论是中国还是国际的遗产层面都是关注的一个群体。像日本它是专门有自己的世界遗产网站,日本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其实每一个遗产地,即使是预备遗产地都有非常精细的网站,你能够在申遗成功之前就能看到它每一个遗产地价值的论述,它的各种所对应的价值标准,所以做的非常详细,这也是我们需要向日本去学习的地方。包括韩国也是有一个国家官方的资源,这就不展开说了。

这网站给大家推荐一下,国际文化遗产爱好者他们建立了World Heritage Site网站,这是纯民间建立,其实都没有一个所谓的主要组织者,建立是各个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群关注世界遗产都可以上这网站编辑登陆,就像一个微机百科一样,这其实是我们所谓真正的民间参与或者说是公众参与,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官方设的一个框架你来参加,而是说这一种公众来参与、来制作这样一个世界遗产有关的项目。

下面就介绍一下我们遗产院、遗产中心在这领域的工作情况。中国是遗产价值传播有一些基本的特点多,我们现在有40处,如果从文化遗产角度是40处,36处文化遗产和4处混合遗产。多就是缺少一个传播平台就是各自为战,没有整合世界遗产文化的形象推广。高就是公众和青少年群体其实对这一方面的讯息需求很高的,低除了申遗之外,如果大家上百度搜出来都是申遗,包括传播环节和影响力,包括申遗之后的关注度还是比较低大。

遗产院其实是原来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我们今年成立算是84个年头但是真正开展遗产传播价值的工作也是近几年,过去也是关注古建筑维修一些主要的工程项目,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可能历届的领导都会说我们过于关注自身的工作不会推广自己和宣传自己,其实不是推广自己而是推广遗产价值,遗产价值是更多的传播是面向社会的过程。所以我们就一代而过,这是遗产院的基本情况。

我们是希望能够通过传播我们自己的工作本身来带动整个遗产的传播和价值的信息的扩展这样一个视野,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文化遗产展示宪章都提到关于遗产传播的一个要求。包括让文物活起来还有扩展到面向公众的体系。2010年以来或者是主要这三四年以来我们在世界遗产价值传播上是有一些探索的,首先是我们提高了传播的重要性认识,然后意识到传播并不是去灌输而是要呼应公众的需求,第三点就是开展多元文化的传播,用多元的方式来开展传播。所以这两年开展以下几个工作:

首先是论坛,今天这论坛是一种形式,但是我们做的论坛叫媒体沙龙,我们是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和公众之间建立一个桥梁,这桥梁很大程度是依托于媒体的。因为公众获得这一些遗产相关的信息尤其是世界遗产相关的信息它更多是通过媒体。那这样一个媒体从业者他如何准确的把握世界遗产的信息,如何能够用更有效的方式去传播其实是一个非常学问,所以我们希望跟媒体建立起非常密切的关系。包括有的时候我们会接到电话,听说哪个地今年又要申遗了讲一讲怎么回事,这个地我们都没听说过可能就是某个所谓的专家去忽悠一番,觉得申遗就找到我们说申遗,但是媒体并不掌握这一些准确的时机他就会下意识认为可以去推一个新闻,什么定了,其实并没有定,所以我们更多是希望跟媒体建立起一个很好的关系做出一些尝试,包括去年和吕老师鼓浪屿申遗之后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我们也请吕老师这边专门做了媒体的沙龙和媒体朋友们介绍自己申遗的理念。我们还做了微信公众号,还有进课堂。这进课堂是进的中学课堂不是大学课堂。一会说一说中学课堂有什么特点。这是去年的媒体沙龙。

我们还是取得了一些效果,我们会定期媒体遇到这一方面的问题会跟我们来咨询、沟通同时会有一些反馈。我们和OFO,OFO今天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在它最鼎盛的时候我们和它合作开展了骑着小黄车进胡同这样的活动,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带动公众来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活动主要内容就是骑着这个车会定点、定向式去找胡同小的信息把那个汇总,汇总之后最后有一个总的挑战,就是哪个组先完成哪个组就成为获胜的这有一点趣味性,这虽然小黄车不存在这形式还是挺好的。

我们还有一个公众号世界遗产之声,我们目的就是世界遗产价值向更广大的公众去推广,这公众号运行了两年比较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就是说我们希望去突破这个圈层、希望去突破所谓遗产行业的圈层,我们希望把信息传播到更广大的公众,但其实这工作并没有获得更大的推进。我们发现转载量更多还是行业内的人,甚至说粗略非官方统计了一下转载数量最多基本是一些研究报告或者有学头跟行业有关的话题,但是真正说我们想传播的故事,我们想讲出这一些有趣的信息并不多,有我们转的一些文物报的消息所以转载量是比较低。我们确实一直在努力尝试也希望大家关注我们遗产之声公众号。

还有遗产进校园的活动,我们是真正开了一学期的课,找了一个比较能够带动气氛的小姑娘,就是员工他们去当班主任和人大附中到培班有一个选修课就是文化遗产初探,带小孩子去看遗产包括讲课,你给中学生讲课不像今天,今天有三分之一的老师对我不感兴趣可能他还会假模假式来听,但是小孩不感兴趣就真不听,一个班十几个人不感兴趣就是真的玩手机或者睡着了,对老师的考验很高,而且我也看到了我们需要传播遗产的群体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我们真的是需要呼应他的心理状态和诉求来打造更有效的传播途径,甚至我去讲课的时候有一次给高能的班,我就问你们什么人去看古迹他们说古迹都是35岁以上中年人去看我们青年人不会看。我就说两个问题,古迹不是中年人去看,小孩子也许会去看,另外35岁以上就是中年人了吗?所以说孩子们的心理和状态真的要去理解,所谓的价值是无的放矢的。

这是我们做的课程同时请小孩去北京的什刹海还有一些遗产地区的调研,其实效果还是非常好家长反馈也特别好。我们还出了一些绘本,世界文化地的故事我们以绘本的形式来呈现,预计今年会正式的面世。

总之的话我们做了很多关于遗产保护的价值传播的尝试,这尝试可以说有一些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有一些还是在摸索当中。今天跟大家的分享虽然不是说遗产活化利用特别契合这主题,但是其实也是比较高大上的概念,如何真正去接地气。而且我们真正的是做到了不同年龄层的人都去面对,面对的有资深的这一些中老年的工作者,有爱好者、有35岁以上的中年人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小朋友等,所以不同的人对这需求真的不一样,而且是真的接触之后发现,世界是五花八门,然后我们遗产工作者如何站再一个专业的视角但是面向五花八门的世界去做专业的事情这是非常有挑战的事情。

旅游的就不说了。最后有一点小感想我们要跳出专家视角真的要从受众视角来看传播,可能不同的人需求不一样,所以我们的方式方法要有多元的策略,包括线上传播和线下体系一定要结合,我们曾经尝试公众号网站但是发现如果你不跟实际的人相结合,你这都是虚,包括我们今天做的这论坛,大家面对面的交流和网上交流感觉确实是不一样的。我们要结合国情,通过价值传播塑造文化自信、互信与交流,这就是我代柴院长跟大家分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