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趋势及旅游活化实证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9-01-12
  • 点击次数:3071


 

 广州大学华南人文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朱竑

尊敬的各位教授、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首先是要感谢组委会的邀请,从过去的人生历史来说,在庙里烧过香拜过佛,在庙里开会议也是人生的第一次,所以感谢吴必虎教授给我人生的第一次。特别是在智珠寺,从字面来看是富有智慧的寺庙来开会,这一种独特的场域,大家抬头左右前头看一看你会觉得它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奇妙,让你有很多感念的这样一种场景。

国家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的合并让很多的学界人谈起诗和远方终于走到了一起,但是我觉得跟诗和远方对话来说,可能古和今的话才是更加永恒的话题,所以我倒觉得今天这样的文化遗产这样一个论坛,让文化遗产或者文物学者跟旅游学者有这么一次机会,大家能够坐在一起来相互心平气和的探讨,我觉得是一种非常难得一种邂逅。在以前对我们很多做旅游的专家来说,觉得文物单位是一种非地是一种被隔离,或者神圣可以仰视不可以近触的所在。但是从文明的传播或者是一种文明传承角度来说只有古和今很好的邂逅、只有让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能够通过后辈的接触了解才有更好的传承。

今天我们探讨的是文化遗产的利用,其实我更希望我们在重视利用的同时,可能社会各界能够培养起有一种文化遗产的思想。或者说培养一种文化遗产的文化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大家也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很多东部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房子平均寿命就是二三十年,我们的房子十几年就拆,十几年就拆了,因为我们没有想着今天的建筑,如果做的好就会成为明天的遗产。今天上午很多领导也讲起了这一个话题,所以我想正式开始之前讲了这么多感受,因为感觉到今天有一点怕,在高校混的人一旦跟一线的精英心里有一点发虚。我讲的也是命题作文《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旅游的活化》。

我讲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研究。因为概念在座都是专家我们就不讲了,因为很多的网上都可以看得到。从整个全球的研究角度来看,如果我们把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关键词,还有数据库可以发现文化遗产研究主要的话题包括旅游、认同、管理、考古、可持续性、记忆等方面,这是在过去几十年关于文化遗产关键词的研究。但是主要的研究团队还是来自西方的东西。我们以时间为轴可以看出来,因为横坐标是时间轴,可以看出来文化遗产研究的话题从早期只研究博物馆、社区、考古学、可持续性到最近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旅游、认同等话题。而且像监管、展演等跟我们旅游相关的一些话语越来越多的在文化研究成果里呈现。

从有关文化遗产研究从全球的学界现状来看,其实是除了社会学、环境学、考古学等研究以外,其实地理学者、人类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关注。如果把关键词变成文化遗产保护,我们可以看出它的主要的关键主题集中在倡导原真性、文化景观、旅游、文化的真实、可持续发展管理等等,当然在英文的学术著作里面基于来自中国的案例和研究它的数量是不断在增加。从时间的轴线就是说年份来看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的话题越来越丰富,十年前主要集中在可持续发展、多样性的文化、文化景观等方面。近年来我们发现逐渐向建筑遗产、教育、旅游发展、条件的价值评估等方面转向。

我们从文化遗产还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从学界的视角来看早期大家更多的强调是纯粹怎么样保护,它的原真性怎么样去维护等等的话题。但是近一些年来改变就在于大家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的本身利用,它的旅游价值的开发以及跟社区、年轻人教学等等方面的关联。所以说从全球学界的变化来看,他也在跟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话题一样,也在向他的文化遗产怎么样利用这一个方向来转变。

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以前进行研究的案例来跟大家共同探讨一下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第一个案例就是四川成都的白鹿镇,这是有一个19世纪法国传教士,就是教会培养传教士的学院,相当于佛学院的东西,当时是主要来为中国培养传教士,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在汶川地震时期受到非常大的破坏。后来全国人民来援助灾区,所以在厦门市对口援助白鹿镇他们就根据传教士修道院的历史以及所拥有文物的价值进行文物遗产恢复性的保护。

当然他们根据本身的文化价值所以在修道院的附近修建法国巴黎风情小镇,就这么一个工作现在这地方经过十年的发展游客数已经达到了一百万以上,已经是4A景区。当时汶川地震时候,最牛的小学周围的房子都倒,只有那个小学没倒闭,那个小学就在这区域里面,现在这区域成为成都休闲、度假避暑和周末旅游的地。这样一个文化遗产的恢复性保护和开发,因为旅游的介入让这地方得到很好的保护。因为这样旅游的保护让原有的可能很少人知道的文化遗产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宣传。

这是大家可以看到的场景,现在已经做成很多年轻人结婚,都要跑去这地方拍婚纱照的地方。白鹿镇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它甚至修了一些教堂,尽管是新修的教堂,但是依然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很多的年轻人可能他的婚礼就选择这个白鹿镇去来实现。当然可能它的开发过程里面有市场的导向介入。它是历史的造势,通过历史事件的强化和展演,又通过异域建筑的打造让它成为一个地方形象更加凸显的所在。应急说从文化遗产保护的多层面结合角度来说它是一种创新的文化遗产保护。

从措施、作用、意义各方面来说它已经达到了很好的一种综合的效应,我们通过对当地的老百姓游客和政府的官员这一种全面研究和了解,所有的声音都对这样的一种文化遗产再造持共同认可和赞扬的态度。

居民都认为它是历史遗产保护的一种很好的方式,甚至于他们对这一种外来的文化、就是建筑的文化都表达了很认同的态度。游客们也觉得他们对这样再造,或者说基于文化遗产活化的方式,他们认为是一个地方形象的一种非常好的再造,他们对这样的旅游环境也表达了非常好的喜爱和认可。

这是我们做的一个小小案例是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是在大兴安岭,这是一个地方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现状很简单就是一个很远很偏僻的山沟一个小山洞,这山洞是鲜卑人文化的发源地,就跟北京猿人一样。周围现在很少有人靠近,我们五年前根据地方政府的邀请我们帮它做了一个东西,这是它的整个的市场情况、区位情况,就是这么一个地方,简单来看它是一个河沟,周围是一些高地,位置是在开发区域非常差的地方。后来根据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相关一些理念,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和规划。

整个在这过程里面我们充分的把这地方通过文化价值再造,以及后来的一些建筑设施或者是一些旅游的需求设施这一种整体的整合安排。大家可以看一系列的规划,时间所限就简单过一下。

我们做了一系列的设计主要是想通过后来的建筑、旅游环境的烘托能够把这鲜卑人的先祖生存的关系能够用今天的视角去把它展现,做了一系列的设计。甚至我们还设计了一个大门,这大门是把历史和现在很好沟通的是叫生命根源的设计。

这是一些现场的情况,因为大兴安岭对一般的中国人来说,可能你的父母辈、爷爷辈的家具是大兴安岭木材打造。但是今天大兴安岭是林业资源富集区,也是动物资源的富集区,当然里面还有很多稀缺少数民族的文化原地,甚至我们设计了拓拔鲜卑的效果,很简单其实作为一个文化遗产来说就是这么一个山洞,这山洞不管是保护还是文化的传播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充分利用了文化遗产所拥有的整体环境,与今天旅游需求的角度很好的烘托,就是作为一个需求的烘托,最终把它作为一个高潮最后的体现,达成了一致。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嘎仙洞,通过这两个实例说两个道理,第一个从文化的遗产,学术的语言来说,今天的文化遗产是过往的结晶和再现。同时我们说文明是不断发现,我们经常所讲到的北京文化或者说巴黎的文化,其实历史时期人们对它不断建构的过程。谁都不知道2000年北京的文化究竟怎么样?只不过后代的人不断对它发明、发现的过程,所以我们说文明的发现是我们今天对文化一种理解。我们后来人只有对它不断的去认识、然后想象、建构才会有更好的一种表现,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我们也希望在国家大的支持和调整之下,文化和旅游的结合能够让我们很多锁在仓库里面,根本一般的老百姓没有机会见到的东西能够用很好的方式保留下来。

我记得十年前我们曾经有机会参与湖北省旅游规划,当时湖北省博物馆的领导告诉我,其实湖北现在博物馆展示出来的器具份量是在馆藏十分之一都不到,又因为原有的仓库的条件它的湿度温度都不具备,很多很珍贵的文物其实是在没有得到很好的呵护,所以在仓库里保存的同时就得到了破坏。所以我们觉得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第三方面今天上午很多专家领导探讨的民宿的话题。后来今天中午有几个人也探讨了,现在国家提乡村振兴,但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因为人的活动才会振兴。我们觉得一方面城市化的发展让70%、80%,未来甚至有更多的人会从乡村到城市里面。也就是说乡村里面没有人、没有人之后原来的乡村和城市的关系是在于乡村是为城市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在。但是在全球化时代到来的同时,我们知道今天北京的市民吃的水果不见得是北京周边生长,我们吃的可能是菲律宾的食物我们吃的大米可能是泰国的大米,我们吃的油有可能是美国大豆炸的油,所以在全球化场域下传统的乡村方式已经改变,今天的乡村它所承担的功能有可能不再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地,而成为城市的生态功能体现地、环保功能的体现地,以及休闲功能的体现地,所以说国家所倡导乡村振兴未来的出路在哪里?未来的出路就在于只有今天城市化里的人因为新的休闲和旅游的功能,重新再有条件或者机会回到乡村,乡村才有可能振兴。所以我们今天上午讨论的话题民宿它有可能让我们的旅游产业能够为国家的乡村振兴发挥重要价值的一个所在或者一条途径。

所以我觉得今天这样一个会议,不管是从旅游学科和保护学科对话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整个从民宿视角认识旅游新时期的价值来说,都有很重大的意义。

谢谢大家我讲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