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中国文物保护活化、促进遗产旅游的领导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11-18
  • 点击次数:897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演讲时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在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时说,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其他场合,总书记更是反复强调“让文物活起来”,激活了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各地党委政府和广大文物工作者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坚持科学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文物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文物价值。


1982年,习近平到河北正定担任县委副书记时,这里有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却长久失修,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正定古建集中,交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习近平敏锐发现正定的历史文化遗产优势,并据此提出文化旅游兴县、把正定打造成距石家庄最近的旅游窗口的发展思路,多次努力,从省直有关部门申请到古建修缮专用款172万元。利用这笔钱,对隆兴寺方丈院、天王殿、戒坛、弥陀殿等进行了修缮和彩绘,建了停车场。在他主持领导下,正定遗产文化旅游逐渐发展起来。1984年,到正定旅游的人数大幅增加到40万人次;1985年,游客突破50万人次。


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习近平还对市内的名人故居、历史建筑普遍作了政府挂牌保护,创设的“福州瓷牌”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不少当年挂牌的建筑后来都定成了文物保护单位。习近平对福州林觉民故居修缮,并辟为福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对外开放;林则徐故居、出生地、墓地以及纪念馆系列遗迹的清退、修缮、开放,都作出了积极努力和巨大贡献。


2000年,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指出:保护历史文物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历史文物,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子孙,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通过他的直接干预,停止了工业采矿计划对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的严重破坏,使其成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跻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


在主政浙江期间,习近平总结出了城市、旅游业发展与文化遗产、古建筑保护相结合的路子。从《之江新语》和其数次调研讲话中还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习近平对于文物保护“可持续”的思路更加系统、成熟、深刻,系统性地确立了其遗产活化的文物保护思想和发展工作指南。


对于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对立起来的行为,习近平的批评也毫不留情:“如果说以前无知情况下的不重视还可以原谅,那么现在有认识情况下的不重视,那就是意识问题、政绩观问题。”明确提出“搞保护不是一动也不动”的积极保护主张:我们强调保护,并不是对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捂得严严实实的,一动也不能动,而是要在坚持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合理开发和建设,通过适度合理开发和建设来实现更好的保护。不能把保护和发展对立起来,要坚持与时俱进,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意识,把保护与开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开拓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新路子,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辩证统一。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的文物与旅游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关系认识更加深刻、系统、完整。他指出,传承历史优秀文化,应该推陈出新,要赋予时代发展内涵,但“推陈出新”不是胡乱“拆旧建新”,建几条假古街,造几座仿古楼,甚至用假古董破坏真古董,毁掉珍贵的文物。要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人旅游经济发展之中,使旅游成为宣传灿烂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窗口,成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在2004年9月30日的《之江新语》栏目,习近平提出《发展旅游经济要坚持创新与继承相统一》,认为:生态资源、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生态资源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就会恶化;风景名胜受到破坏,观赏价值就大打折扣;文物古迹遇到破坏,人文价值就荡然无存。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一旦破坏,旅游经济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