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必虎:乡村旅游——古村保护与活化最佳模式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5-12-03
  • 点击次数:2656

2015年11月19日第一届古村大会在乌镇正式召开,“古村会”微信公众平台联合“传统村落”微信平台,对大会现场的嘉宾演讲进行整理发布,本次演讲嘉宾是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






演讲时间:2015年11月20日

演讲地点:浙江 乌镇,首届在古村大会现场

演讲嘉宾:吴必虎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

文字整理:詹洁 清华同衡 传统村落研究所 研究员

图片来源:演讲嘉宾材料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古村之友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此次大会的主题是保护与活化,将保护与活化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这是我想跟大家传达的一种基本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提供的是一个多学科、跨部门、跨行业交流平台的机会,不区分遗产界、旅游界、投资界、政府、NGO。古村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故乡,在故乡碰面,大家一起分享交流,这是我们大会的主要宗旨。


今天汇报的话题是乡村旅游这一块,但绝对不是简单的旅游,而是通过旅游的方式对乡村进行活化,活化有很多方式,乡村旅游是其中的一种。

我分四个方面汇报我的想法:第一,传统村落快速消失的原因。第二,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村落。第三,活化作为一种古村保护途径。第四,乡村旅游是最佳活化是保护模式。

在过去的十年里,可以说每天都有300多个村落消失。2000年,中国还有370万个乡村,到2010年,乡村数量已经削减到260万个,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一是城镇化、不可逆现代性社会趋势。二是一些政策法规的影响,即过去过时的法规带来的不良后果。三是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冲动。四是私有物权弱势制度缺陷,农民对自己的房子持有所有权,但是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房屋和土地产权分开设置带来了冲突。


首先看一下高速城镇化和现代化。高速城镇化使得大量的人口移出乡村,集聚到城里去,一些古村落变成了无人居住的空心村,这种现象每个人都会看见。从城镇人口的数量、土地用地面积、城镇的数量等等方面能够看到这样的过程。并且工业化占用的土地特别多,每年城镇建设的指标中有1/4是被工业用地占用了,所以全国到处是工业规划区(图1),而且很多规划区其实是失败的。即使没有旅游开发,没有新农村建设,乡村也会消失,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是现代性,是不可逆的现代化的过程,现代性的特征有很多,比如说工业社会、城市化、机械化、商品化、世俗化。所以可以把古村变成一个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商业化的过程会有一些专家不喜欢,但是它是一个现代化的趋势,你很难从一而终。


第二个原因是政治服从。我们不得不服从于各种政策和法规制度,比如土地财政政策,一户一宅、拆旧建新政策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但是我们要反思这些法律政策所带来的不良的后果。再从法规制度上来说,我们的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及相应的其他法规都会对古村的迅速消失有一定推进作用。比如说土地管理法规定每一个农民只能有一个宅基地。应该说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有很多过时的地方,所以我们村落面临着大量快速的消失。法律问题是个最顶层的问题,还有制度的问题,法律和制度不完善,古村会很快消失的。正因为是一个顶层的问题,必须从完善法律做起。


第二个部分,为什么要保护古村?因为它有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城里已经没有传统文化了,一些人进城以后就会生病,乡村是我们城市人吃的药,当然药和食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这个药不能停,必须把这个文化基因保留下来。应该说中国所有的文化景观,文化内涵都必须从乡村来找。人作为文化载体,从西汉人口密度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北密南疏的特征,而1982年的数据则以南方为主。人口流动是主要的动力,不同的地域形成的不同的气侯、语言和各种文化景观,你要体验不同的文化区域,在城里是找不到的,要到乡村。所以说乡村的景观、中国的文化景观要回到农村去。


其次是生态价值。高速城市化以后,城市是阳,农民是阴,要保持阴阳平衡,就要把乡村作为生态基础设施来建设。法律要改,不改法律,我们没有国土安全、生态安全的格局。过去的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镇化,已经导致我们的环境恶化,现在高层意识到生态文明重要性,但是要建设生态文明挺不容易,因为涉及到很多的部门。


第三个价值是经济价值。但古村经济价值与文化商品化存在冲击。古村落别看它没有用,比如说城市人喜欢回老家的,喜欢自己买了宅基地自己建,那么乡村变成了乡绅化的,这个文化价值就很大。


现在由于认识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政府也好、民间也好,充分的认识到保护的重要性。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官方努力与部门协调,所以七部委或者说七部门共同颁布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至此共有2555个村落入选。对传统村落保护占主导角色的住建部需要更开放的心态。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我们现在已经对这2555个古村落进行保护,我们不仅保这么多,而且要保更多古村落。


民间组织的兴起也是古村保护中重要的一股力量,希望大家加入我们的“古村之友”,它是NGO,国家是支持NGO的,是公益性的。“e城e乡”也是这样的组织,很多的组织都在做这样的工作。


政府说要保护,怎么保护呢?我们提出来活化。实际上古村不让它发展是不行的。因为被动的保护,排他性的保护是保护不了。农民不答应,当地政府也不会答应。为什么要活化?过去的观念做法已经落后,重形轻意、重护轻用、重公轻私的传统保护理念和框架已经失效。现已经遇到很多的挑战,出现很多的问题。如《文物保护法》的第22、23、24条,这些规定并不符合历史的传统,也不符合西方人普遍的做法。失效的法律为什么不改呢?中国的遗产不能像西方的一块石头保存几千年,中国大多数建筑是土木结构,难以长期保存,需要持续更新,重视信息的原真性,重在场所精神继承而非建筑本身。现存文物(1840年之前的部分)绝大多数是经过历代不断重建、重修的结果。我们能否重建?重建的做法在古代就有,古代的很多建筑其实是在重修并且复建。修旧如旧的做法也是错的,如旧是要如哪个旧?是最早的还是最大的?比如说黄鹤楼、岳阳楼都在修,各个朝代都在修。但是我们已经被洗脑了。


遗产不能用吗?其实在国际上遗产并不排除有多种用途,也有许多遗产利用的案例。西澳大利亚州唯一一座世界文化遗产弗里曼特尔(Fremantle)女子监狱,现被改造成为青年旅馆,游客可住在布满铁丝网的“牢房”里(图2、图3、图4)。 又如荷兰的世界遗产多米尼加教堂,她拥有800年的历史,现改造成天堂书店,现代元素与哥特式历史建筑风格相结合,给现代人带来一个恬静的购物休憩场所(图5、图6、图7)。遗产的活化使用应当保护与开发并用。就是保遗产旅游这一块,一直提出来文物应当要活起来、动起来。


文物应当具有公益教育责任感,文物是公共产品,属于公益事业 。但是旅游法43条规定: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严格控制价格。公益性的城市公园、博物馆、纪念馆等,除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珍贵文物收藏单位外,应当逐步免费开放。这似乎又和文物的公共产品属性矛盾了。遗产的活化必须要面向大众,地上的东西活起来,保护要通过适度合理的开发,实现更好的保护。遗产活化能把遗产资源转化成包括旅游产品在内的现代功能而又不影响遗产的保护传承。一个国家对文物的有效利用,体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国家文化竞争力、国家软实力。习主席也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都活起来。要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如今,从国内国外,领导高层已经都有活化的思想,所以法律也要跟上来。


乡村为什么消失?就是农业生产功能在消失,所有的村落都是为农业生产及乡村生活而出现及存在 ,一旦失去其生产、生活空间意义必然随之消失 。保持、改造、适应新的经济生活方式才是根本的保护、承续传统村落。最本质的保护策略就是保持经济使用功能。


那么怎样才能保持经济使用功能呢?我想最好的答案是乡村旅游。过去的乡村旅游不怎么火,因为我们都是观光旅游。而现在城市里的人有70%都想回乡下住两天,所以当乡村旅游从观光旅游变成度假旅游的时候就活了。我们就地城镇化,能够让每一个人都能实现乡村第二住宅的梦想。国务院也好,中央政府也好,发了很多的文件。各种文件都讲到,要第二、第三产业共同发展。所有的材料都强调,农业的生产必须用农民的土地。当我们农村70%的人全部靠城市而活了,这就有问题了,当80%的人靠第三产业生活的时候,也应该有相应的土地为第三产业服务的。如果60%的GDP来自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用地就应该满足,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乡村旅游,乡村的第三产业,应该能够活化,这个活化包括也使用方法的活化,全国的文物保护单位可以把房子变成地产,因为文物的保护和它的产权和谁所拥有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随着自驾游的发展,大多数的城市人都会到乡下去,不要老是局限于景区里面。


古村有很多的活化方法,我们有乡创、手工艺、也有现代农业。所以我认为乡镇旅游是其中的一种活化方法,这个方法对产业链的带动非常的大。本来的乡村旅游变成了乡村文化了。修改法律,把乡村作为我们的精神家园,作为城市人的一种治病的药来保护,因为如果大家家里没有急效药物的话是非常危险的事。所以要把乡村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态要素,为已经城市化的人重新返回乡村的新乡村运动,提供这样的舞台。


作为大会的主席,我强调一下,我们再一次回到我们的宗旨,致力于打造一个超部门、多学科、跨行业的开放性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的对话机制、交流平台和展示空间,将是中国古村大会孜孜以求的目标。因为旅游业是带动多产业的,要形成开放的保护与活化,活化是一种保护方式。有很多人说保护与发展是对立的矛盾,活化不是对立,是一种保护方法、观念、艺术,所以这样大家有这样的交流平台。让古村变成我们生活不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城镇化的大趋势下,能够有自己的精神家园。谢谢大家!